当前位置:蜀绣资讯 > 公司新闻

蜀绣产业近代史

发布日期:2016-09-13 09:37:35 访问次数:1884

蜀绣产业近代史
   蜀绣发展到清代,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,即由分散于民间的闺阁女红发展到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,并为刺绣行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。
  西汉文学家扬雄曾在《蜀都赋》中,高度赞扬蜀地
刺绣的精湛技艺:“若挥锦布绣,望芒兮无幅”,“锦绣”之说源于此。文章充分展示了当时成都“挥肱织锦,展帛刺绣”的精彩场面,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载蜀地有绣的文献。以后中国的各个时期,都有关于蜀绣的历史记载,蜀绣发展到清代,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,即由分散于民间的闺阁女红发展到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,并为刺绣行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。
  清道光年间(公元1830年前后),为适应刺绣业的发展,成都地区成立了刺绣的领导机构“三皇神会”。这个神会由铺(店主)、料(领工)、师(工人)组成,制定了奉祀条规、维护行业利益、调解行业内部纠纷的条例,绣工则逐步形成三个刺绣业别:一、穿货,以生产霞披、挽袖为主;二、行头,以专制剧装、神袍为主;三、灯彩,专做红白喜事用的围屏、彩帐等。穿货业发展较快,品种逐渐增多,产量增大,技艺不断提高,出现了平金、打子、拉丝、平绣等技术。1903年(光绪二十九年),在四川劝业道台沈荣坤、周孝怀的先后主持下,成立了“四川省劝工总局”。总局内有刺绣人员60余人。绣工们一起研究刺绣技艺和图案设计,创造新针法,增强蜀绣的表现力,劝工局生产的绣品细微精美,风格突出,大量作为贡品,供皇室享用。在劝工局的影响下,民间三槐树街王松轩女士自制彩线,采用名人画稿,绣工精巧,很受欢迎。她的绣品虽高于官价,但被人争相购买。辛亥革命后,清王朝被推翻,破除了旧的服饰制度。因此,刺绣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动,刺绣人员不得不转向改做民间大众化的日用品,如被面、枕套、罩檐、门帘、彩帐、寿裙、寿衣等。兼营欣赏品的店铺也有十余家,主要产品有佛像、鹦鹉、郑板桥的竹石以及人物等。在色彩上有了很大变化,改变了过去大红大绿的色彩。当时蜀绣产品覆盖面较大,不仅占领了省内市场,而且还大量销向省外,刺绣人员也相应增多,仅成都就开设店铺60余家,专业刺绣人员一千令人。
  抗日战争期间,广东、江苏、湖南等省相继沦陷以后,成都成了西南大后方,绣品主要靠成都供应,因而蜀绣产品供不应求。这个时期不仅专业刺绣人员增多,而且川西平原的农村发展起数以万计的副业绣工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内陷入内战,通货膨胀,被面需求量突然增大,资方为牟取暴利,偷工减科,粗制滥造,并采取压低工资等手段来争夺市场,增大产量,因此在川西农村迅速发展的廉价绣工,人数多达两三万人。农村低廉绣工的涌现,危及了专业人员的生计,迫使大量绣工改行。到解放前夕,成都仅有经营承包店主100人左右,专业绣工90余人。
  解放后,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
蜀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。1951年成立了公私合营刺绣厂,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转为集体所有制三个合作社。1961年三个蜀绣合作社合并为成都市蜀绣厂。为保护、发展、发掘民族工艺,党和政府大力扶持蜀绣生产。使蜀绣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技艺有了较大的提高,绣制了一批优秀作品,十年浩劫,刺绣生产全部停止绣工改行生产铝瓢等。七十年代,蜀绣开始恢复生产。改革开放后,蜀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。
二维码
QQ
电话
13980803583
邮件
jinmaxiu@163.com
地址
浣花香大厦7楼
顶部